好名声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11   点击数:


官不可好名。实者名之形,名者实之影。一味好名,则纯盗虚声,毫无实济,必至名裂而后已。官不可无名。子夏曰:信而后劳其民。朱注以诚意交孚解信字。比闾族党之法废,官民隔塞不通,官之诚意,岂易家谕户晓,亦必无行一事而人人受惠之理。受惠者信之,是诚意所感,未受惠者亦信之,是诚意之声名所感。

 

——清·方大湜 《平平言》

 

方大湜的意思是,官员不能一味追求好名声。名声是实事的影子,实际工作不好,名声自然不会好。但官员也不能默默无名,因为好的名声是一种公信力,拥有好名声的官员,即使没有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也会因为好名声而得到百姓的信任和遵从。

 

官员对名声,如果刻意追求,可能身败名裂,如果不去刻意追求,却可能实至名归。一个官员不能追求虚名,但是没有名气的官员又很难有所作为。

 

自古以来,很多官员喜好追逐声名。俗话也说,小官好利,高官好名。著名的如王莽。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刻意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塑造了非常良好的名声,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后来的官员追求虚名,虽然没有王莽那么出名,但孜孜求名之心往往不输王莽。最典型的表现是离任的时候,操纵民意,树碑立传,送伞脱鞋,搞一些彰显政绩卓著、百姓爱戴的形式。

 

求名自然不是简单地为了名气,而是想通过名气达到更高的目的,主要是升迁和重用。追求上进是每一个官员的奋斗目标,但提拔重用不可能自动实现,必须得到上级官员的认可。但上级对于下级官员的工作成绩和能力,往往缺少实际考察,只是根据身边人或者道听途说之类,形成一个主观印象。下级官员行种种沽名钓誉之事,就是希望能在上级那里加深自己的好印象。

 

但官员确实不能无名。没有名气的官员,没有公信力,没有号召力,没有权威。好的名声不仅是巨大的公信力,甚至是执行力、生产力。公信力就是百姓的充分信赖和遵从。一件事情,一个名声不好的官员去做,往往做不成,但名声好的官员去做,就做成了,因为百姓信任他,乐于遵从,不会有抵触抗拒心理。

 

比如自称为民佣的石家绍,是清朝著名的廉吏,曾任江西龙南等地知县、赣南知府等,人称石青天”“石爹爹,深受百姓爱戴。江西曾经连年水患,老百姓遭遇大饥荒。饥民听说官府散米赈灾,都蜂拥前来。官府准备了3000人的粥饭,而前来就食的人达到5万,拥挤嚷闹,叫喊声让巡抚官署的屋子都在颤抖,弄不好就是一场民变。巡抚等高官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有人建议,赶快把石家绍调来处置。石家绍到来后,对灾民说:食少人众,吵吵闹闹也不能办理,你们先回去,明天再来,绝不会让一个饥民无粥可食。由于他在老百姓中的崇高威望,数万饥民迎伏跪拜说:石爹爹不欺人,愿听处置。赈灾由此得以顺利进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民变。

 

好名声是那么重要,那么如何获取好名声呢?

 

正如方大湜所言,实者名之形,名者实之影,把实际工作做到位了,名声自然就会有。专注做事,就会有好名声,刻意求名,得到的往往是恶名。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