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知礼节 衣食足知荣辱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10   点击数:


保庶之法,唯有教养二端。衣食足而后礼义兴教,教不先养。

 

——清·潘杓灿《未信编》

 

古代地方官员对于百姓的职责,总括起来只有两个字:教养。明清时期指导官员做官的大量官箴书,都强调这一点。

 

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司牧之道,教养兼资。袁守定《图民录》说:粤稽古盛时,刑以弼教,政在养民。教养二字,诚治民之全策。州县为亲民之官,此二字亟应讲求,不可以为迂阔而置之也。李容《司牧宝鉴》说:守令之职,不出教养二端。

 

古代把地方长官尤其县令叫做父母官,其原因就在于那时候认为,地方官员要像父亲一样教民,像母亲一样养民。清朝在共城当过县令的周际华在《民之父母辨》中说:父之为言矩也,以矩率人,德主于教,故父之。母之为言牧也,以恩牧人,德主于养,故母之。惟教养备至者,然后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实至名归。

 

显然,认为古代地方官员的职责就是教养,大家都没有疑问。但是,教和养的优先性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袁守定认为:为治以教为本,只随人随事随时随地,谆谆教诲,民自感化。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陈宏谋在《学仕遗规》中说:为政之本,风化是先。陈宏谋是清朝名臣,封疆大吏,当官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有风行一时的《从政遗规》《学仕遗规》等指导官员士大夫的著作,其思想颇具影响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代所谓教养的教,不是今天人们理解的教育,兴办学校,提高文化水平。袁守定说:夫教非课试之谓,而导迪之使一于善也。所谓教,就是教化,维护风化,推行纲常礼教,严格按照等级秩序管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还严厉管控所有涉及风化的文学艺术演出和作品。

 

显然,在明清时期,关于教养的优先性争论中,理学家们的主流思想,是以教为先,以教为主。但如果考察正统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对正统儒学的颠覆。

 

让我们看看儒家的论述。

 

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先让老百姓富裕,再教育教化,孔子还强调,这是治国之本。

 

孟子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人民生活得到保障,才容易教而为善。

 

荀子说得更清楚: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孔子、孟子、荀子都一致认为,治理百姓,首先要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可推行教化。管子虽然不是儒家,但同样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而到了明清时期,标榜孔门继承人的理学家和官员,却颠覆性地认为推行教化重于发展经济。这种思想理念指导下的官员们,对于发展经济漠不关心,却热衷于维护风化,维护纲常秩序。潘杓灿这样强调教不先养,成为官员中的少数,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