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06   点击数: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礼记·大学》

 

这段的意思是,德行是立国之本,财富是末事。如果国家重财轻德,就是本末倒置,会使人民相互争斗。因此,聚敛了财富,民心就散了,而将财富分散开来,民心反而能够聚拢。用违背道理的话去对待他人,他人也会用这样的话回敬你,用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财富,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

 

这里包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哲理,但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本身也揭示了聚敛财富与聚拢人心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治理铁律。

 

德政,就是以德治民,让百姓有所获得的治理方式。显然,实行德政,与聚敛财富,两者是不兼容的。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就不能千方百计掠夺百姓的财富,要让百姓拥有自己劳动创造的成果。如果聚敛财富,把百姓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那就不是德政,聚敛的过程可能充满暴力,无度聚敛就是名副其实的暴政,这种情况下,结果当然是财聚则民散,虽然财富聚集了,民心却离散了。

 

春秋时期的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有子:灾年饥荒,费用不够,怎么办?有子回答:为什么不实行彻税制呢?哀公说:取十分之二,我还嫌不够呢,怎么能实行只取十分之一的彻税制呢?有子说:老百姓够用了,国君哪还有不够用的?老百姓不够用,国君哪还能够用?

 

战国时期,孟子给齐宣王讲了一大段实行仁政的道理,但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因势利导说:从前公刘(周部落的首领)也喜欢财货,《诗经》曾经这样描述地上、仓里堆满粮食,又用口袋装干粮,装满了橐子装囊子。百姓安定,国家荣光。带上长弓和箭矢,拿着干戈和斧钺,迈开大步奔前方。公刘喜欢财货,但他做到了让留守后方的百姓粮仓里有粮食,让奔走远方去打仗的百姓口袋里有粮食。如果大王喜欢财货,能够与百姓共同享受,那么您施行王道、仁政还有什么困难呢?

 

无论有子还是孟子,他们说的都是大实话,但却很难被君主采纳。历史上,聚敛搜刮是常态,而藏富于民则少见。

 

隋朝是一个以聚敛著称的短命朝代。隋炀帝好大喜功,横征暴敛,聚集了巨额财富,但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造成百姓疲劳,府藏空竭。他用暴政聚敛的巨额资财,最后都被起兵反对他、推翻他的敌对力量所利用。隋王朝灭亡几十年后,王朝积聚的粮食甚至还没有吃完。这是财聚民散的典型事例。

 

同样的情况还有明朝的万历皇帝。一场大火后,宫殿被焚毁,万历皇帝急于聚敛巨资修建宫殿。他下令以开矿助大工,派自己的亲信太监去各地开矿收钱。矿监税使四处搜刮抢掠,无数百姓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结果导致大规模民变爆发。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实际上肇始于万历的矿税。

 

古人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又说,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聚民散,百姓离心离德,结果就是巨浪掀翻船只。而藏富于民,让国家与民间共享劳动成果,财虽散而民心聚,就会风平浪静。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