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民以仁。为政者当体天地生万物之心,与父母保赤子之心,有一毫之惨刻,非仁也,有一毫之忿疾,亦非仁也。
——宋·真德秀《咨目呈两通判及职曹官》
古代儒家的治理理想是实行仁政,为官作宦的人必须具有仁心,具有不忍人之心。这里不忍人的“忍”,从造字结构看,是刀刃扎到心上,意思是残忍。看到别人的痛苦和灾难,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这种麻木,就接近残忍。折磨、虐待、残害人,一点没有心痛的感觉,杀人不眨眼,毫不心慈手软,没有任何下不了手的感觉,这种情况就是残忍。与这种残忍相反的性格,就是不忍。他人的痛也是自己的痛,他人的苦也是自己的苦。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是感同身受之心。
实行仁政,官员首要要有仁心。那么,仁心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种仁心,是从小培养的、逐渐形成的,不是人生而具有的。近代著名慈善家余治在《得一录》中说,屠户之门没有仁人,杀生害命不眨眼。这种残忍刚硬的心肠,是天天杀生逐渐习惯了的,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仁爱之心也是后天培养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关于仁政,孟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断。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这里所说的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一个人看到一个匍匐的孩子快要掉到井里,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不是因为他与孩子的父母有交情,也不是要在乡里乡亲中获得一个好名声,更不是讨厌孩子掉下去的哭声。这种恻隐之心,孟子说,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然具有的一种品质。恻隐之心,是仁爱仁慈的基础。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心,就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是非常容易的。
孟子这个说法出于他的性善论,但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实际,因为人类社会中确实有非常残忍嗜杀的坏人,古代官员中更有杀人如麻的酷吏,他们缺少的恰恰就是不忍人之心。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天生是残忍的匪徒,而是因为后来受到的教育,以及后天从事的残忍的职业而习染培养的。那些残忍嗜杀之人,要么是从小没有受到善良的教育,没有培养健全的人格,要么就是平时的工作经历中从事了太多残忍嗜杀的事情,形成了习惯。
恻隐之心是一种能够推己及人,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孟子认为,将这种仁心推而广之,就能视民如伤、爱民如子,实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善政。
(梁发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