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不平,自不恕始。天下之不平,即自人心不恕始。士大夫未仕,为民而见虐于官吏,必不堪之。及其仕宦,乃不恤其民。僮仆使令,不忠于主,必深恶之。及其立人之朝,乃忍欺其君。凡此皆不恕也。恕者以己度人之谓。我之所欲,亦人所欲。我之所恶,亦人所恶。故以所欲者施之,而不敢以所恶施焉。所谓絜矩也。故为民上者,处宫室之安,则忧民之不足于室庐。服绮绣之华,则忧民之不给于缯絮。享八珍之味,则忧民之饥馁。备妻妾之奉,则忧民之旷鳏。以此心推之,使民各得其所欲,此即平天下絜矩之道。上官虐下属,官司虐士民,皆由不能絜矩。故平天下之道,不外乎此。
——清·陈宏谋《学仕遗规》
上面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恕”,一个是“絜矩”。
什么是“恕”?陈宏谋指出,“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则在世界上被称为道德的黄金法则。
这个黄金法则,在古代儒家也概括为“絜矩”。古代儒家经典《大学》就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就是推己及人: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做法,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不满意前人做过的事,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以免贻患后人;不愿意后面的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不喜欢右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不喜欢左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
儒家经典的絜矩之道虽然道理简单,实行起来却很难。陈宏谋指出,有些人没有当官的时候,不能接受官员虐待自己。但自己当了官以后就会虐待百姓,这就是不恕的体现。
这种自相矛盾的事情,当然是因为地位和利益的变化造成的。韩非子的寓言说,有卖矛与盾的人,卖矛的时候说自己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任何盾牌能够抵御它;而卖盾的时候又说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任何矛可以刺穿它。他之所以自相矛盾,是因为所处的地位处境和利益不同。
前些年,民间有所谓“变心板”的说法。城市公交拥挤,公交车到来的时候,等车的人无不希望车稍稍多停一分钟,让自己能够挤上去,而一旦踩上公交车踏板上了车,就希望立即关门开车,不要让任何人再上车。这个踏板就被称为“变心板”。之所以瞬间变心,是因为处境和利益在踩上它的时候立即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和处境从等车者变成了乘车者,快快开车而不停车则更符合他的利益。
这种情况,现在也叫做“屁股决定脑袋”。不是根据普遍的人性人情,推己及人,而是完全根据自己屁股的位置所在、利益所在判断是非,决定行动。这种情况与“恕道”,或者“絜矩之道”是完全不相容的。
恕道、絜矩之道,根本来说就是设身处地、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问题,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若要公道,打个颠倒”,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排除地位处境和利益对判断标准的影响。这不但是做人的黄金法则,也是做官的黄金法则。
(梁发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