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地方有敝俗,革之须有道,徒事敲扑文告无益也。周举为并州刺史,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到州,作吊书,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人命,非贤者意,应惠示愚民,以还温食。贾彪为亲息长,民贫多不举子。时城南有盗刼人者,北有妇人杀子者。彪出案验,掾吏欲引南。彪曰:“寇害人此犹常有,母子相残逆天违地”。遂北行按致其罪。数年间人养子以千数,曰:“此贾父所生也”。辛公义为岷州刺史,俗畏病,一人有病,合家避之,病者多死。公义欲变其俗,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病者,皆与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设座其间理事。所得秩俸,尽用施药迎医疗治之,躬视饮食。于是悉以差召其亲戚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染,前汝弃之,所以死耳。”诸病家子孙惭谢。自此始相慈爱。三事乃移风易俗最善者。
——清·袁守定《图民录》
革除不良风俗习惯,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能仅仅靠发文告、打板子。上文讲了三个地方官员革除不良风俗习气的故事。一个是并州刺史周举,革除寒食一个月不得用火的陋习。另一个是亲息县长贾彪禁止杀害婴儿的陋习。还有一个是岷州刺史辛公义教育病人家属好生看顾病人,革除家属遗弃病人的陋习。
周举是东汉时期人,曾担任并州刺史。因介子推被焚烧而死,太原郡有禁火的风俗。一到介子推死的那个月,都说神灵不喜举火,因此百姓每年冬季有一个月不敢生火煮饭,一家老小不堪冷食,每年死不少人。周举到了并州,写了一篇凭吊介子推的祭文,放在他的庙里,祭文说“严寒的冬天离开火,就会残损百姓生命,这不是贤人的意思”。周举向百姓宣传,让他们恢复了熟食热饭。
东汉时期的贾彪,担任过新息县长。当地的百姓因为生活穷苦,生下孩子多不养育。城南有强盗劫财杀人,城北有妇人杀死新生儿。贾彪出发办案,属下要去城南,贾彪生气地说:“强盗害人是常有的事,母子相残却背逆天道。”于是驾车向北行,查办妇人杀婴的罪行。数年间,新息一地人口增长数千人,百姓都说“孩子都是依靠贾父的关怀才存活下来的”,当地生男孩便叫作“贾男”,生女孩便叫作“贾女”。
隋朝时期的辛公义,是甘肃陇西人,曾担任岷州(今岷县)刺史。当时岷州人害怕生病,如果一家有一个人得病,全家就躲避他,父子夫妻都不会互相照顾,有些病人因此而亡。辛公义要改变这个习俗,就派人到辖区调查,将病人带到衙署来,安排到他的办公室。暑月疫病发作,病人有时候达到数百人。辛公义亲自安排一床榻,和病人坐卧一处,处理公务。他把自己的俸禄全部用于购买药物,为病人治病,亲自劝病人吃喝。病人都好了起来。然后,他召集病人家属劝导:“你们前面把他们扔了,没人照顾,所以死亡了。现在我把病人召集到一起,和他们一起吃住。如果传染死人,为什么我没有死亡?”病人家属很惭愧,把病人带回家去。
地方官员治理地方,有移风易俗、教育百姓的职责。正如作者所说,移风易俗要有好的办法,不能只靠鞭打的办法强制执行,也不能只靠发一纸通告就可以实现。周举、贾彪、辛公义三人是移风易俗做得最好的。
(梁发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