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官老成练达,任事多年,民情土俗,经历已久,处置悉当,我辈能守规矩,便可不劳而治。如有一二事,士夫衙门以为未当,我辈且未可轻改,须是再三审处。果是不当,不妨改弦易辙。如便于小民,不便于士夫衙门,前官已甘心任怨,我辈忍借此为名乎?
——清·郑瑞《政学录》
以上这段,谈的是新官面对前任的规章制度应该怎么做。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往往另起炉灶、另辟蹊径,用甘肃土话说,是“重打墼子另盘炕”。一个炕如果有用,就没有必要把它拆了,重新打墼子,重新折腾盘炕,这样做很费工。
事实上,否定前任的已有办法容易,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法则往往不那么容易。为什么呢?因为老成练达的前任的做法,可能也是不止一任官员突然更张的成果,而是此前多任官员不断探索、不断磨合、不断修正积累的结晶,相对符合当地的风土民情。而一个外来的官员,一个没有什么官场历练,没有经验的官员,一到任就将前任的规章制度统统推翻,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
这方面,汉代初期著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很有借鉴意义。汉朝刚立国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当时的丞相萧何顺应民意,制定规章制度,国力得以恢复。萧何去世后,曹参担任丞相,所有的事务依然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
一些朝臣看他无所作为,都找他提建议,但曹参只是饮酒不谈政事,朝臣开不了口。大臣们向汉惠帝说曹参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曹参不治理国事,便对曹参的儿子曹窋说:“你回去悄悄问问你父亲,就说‘高皇帝刚刚去世,皇上继位不久,全仰仗您维持,现在您却只知饮酒,无所事事,如何能思虑天下安危?’”。曹窋趁洗沐休假之日回家,在陪父亲聊天时,顺便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来劝说父亲。曹参一听大怒,立马打了儿子二百板子,说:“赶快进宫去尽你的职责吧!天下大事,也是你可以乱说的吗?”
上朝时,惠帝责备曹参:“上次曹窋是遵照我的意思来规劝您的,为何要责罚他?”曹参立刻谢罪,说:“请陛下想一想,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皇帝谁强?”惠帝说:“我怎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说:“陛下看我与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的才能好像也不如萧何。”曹参说:“对啊,陛下这番话很对!高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明订法令,具备规模。如今只需陛下垂拱在朝,臣等谨守各自职责,遵循原有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便算是承继先人了。难道还想胜过一筹吗?”惠帝说:“那好,您继续享受美酒去吧!”
事实证明,曹参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丞相。既然萧何已经制定了很管用的规章制度,我们很好地执行就行了,何必重新折腾呢?他没有争强好胜之心,没有“重打墼子另盘炕”。只要国家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就可以了。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乱翻腾,乱翻腾小鱼就碎了。治理一郡一县,道理也是一样的。有需要更张的东西就进行改革,没有需要更张的就不要乱折腾。这难道不就是官员挂在嘴上的“清慎勤”的“慎”?至于怎样的应该保留,怎样的应该更张,清朝的郑瑞说得很好,就是以是否方便百姓而不是官吏为衡量标准,便于百姓的就不要乱动了,不便于百姓的,可以谨慎调研,更张改革。
(梁发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