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光之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06   点击数:


故大慎者,心知不欲口知;其次慎者,口知不欲人知。故大慎者闭心;次慎者闭口;下慎者闭门。昔孔光禀性周密,凡典枢机十有余年,时有所言,辄削草稿。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默而不应,更答以他语。若孔光者,可谓至慎矣,故能终身无过,享其荣禄。

 

——唐•武则天《臣轨》

 

 官箴书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有关清慎勤的说法,武则天这段论述,说的就是清慎勤中的。但是,这里所谓慎,只是强调了慎的一个方面,即细致、小心、保密。事实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为官素质,慎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慎密,而是慎重和审慎。

 

 一些官员一举一动一个决策都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有些高官的言行还关系到国家的战争与和平。这种情况下,审慎决策,审慎司法,审慎行政,谨慎用权,敬畏权力,都是极为重要的。

 

 至于慎密,管好嘴巴,做好保密工作,尽管可能也很重要,但是比起审慎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现代政治讲求公开透明,一个官员把任何东西都藏在肚子里,烂在肚子里,实在说不上是什么难得的美德。

 

 武则天举了汉代孔光的例子。那么,让我们看看孔光的情况吧。

 

 孔光是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因为办事周密,受汉成帝诏书嘉奖。汉成帝有政事询问,孔光总是根据经典法律,以自己认为对的答案来回答,不希望与皇帝的旨意苟合;如果有的时候皇帝不听从,孔光也不敢强硬谏争。因此孔光当官时间很长,而且安全。有时他上书言事,已经写好的奏章总是删削修改,认为上书张扬皇帝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官的大罪。

 

 孔光推荐别人做官时,也惟恐被人听到。轮到放假之日,回家休息,与兄弟、妻子儿女们说家常话时,始终都不提朝廷官署的政事。有人问孔光:长乐宫温室殿的树,都是一些什么树啊?孔光只是嘿嘿一笑,并不回答,然后用别的话岔开去。孔光不泄露朝廷政事就是如此,把知道的都烂在肚子里。

 

 但孔光的谨慎不仅仅是守口如瓶,还有其他的。董贤是汉哀帝的宠臣。皇帝让董贤去看望孔光,孔光听说董贤快来时,立即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出门等待;在远处望见董贤的车子就退进去;董贤到达门口,孔光就进入门旁的小屋;董贤下车后,孔光就出来拜请他。迎来送往都不能再认真谨慎谦恭了。汉哀帝刘欣听说这件事情后很高兴,立即提拔孔光两个哥哥的儿子担任重要职务。

 

 孔光谨小慎微的风格,给他赢得荣华富贵。一生两次担任御史大夫、丞相,一次担任大司徒、太傅、太师,经历三代皇帝,位居辅助大臣的高位。死了也是极尽哀荣。西汉末年王莽加速篡权行动,位极人臣的孔光不过依违其间,明哲保身。作为个人,在这样险恶政治环境中混得风声水起、寿终正寝,确是极大的成功。但作为一个高官,这种明哲保身的谨慎真的无足称道。宋人李觏的《孔光》诗讽刺说:王莽欲为先与草,董贤将过自迎门。省中树木何闲事,却对妻孥不肯言。

 

 班固毫不客气地批评孔光等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一句话,就是尸位素餐,持禄保位。一个位居三公的高级大臣,拿着丰厚的俸禄就这样做官?他真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