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楚灵王想称霸诸侯,于是派使臣椒举游说晋国,希望晋平公说服其他诸侯拥护楚国。开始时晋平公不想答应,而晋大夫司马侯则认为可以答应。晋平公不答应的理由是,晋国也能称霸,为什么要帮助别人称霸呢。他的自信来自于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地处险要,二是多产马匹,三是齐国和楚国多有祸难。司马侯认为可以答应的理由是:依靠地处险要、多产马匹和对邻国的幸灾乐祸,这不是三个有利条件,恰好是三个不利条件。他特别强调:“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敌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意思是,邻国的祸难,是不能拿来取乐的。有的国家多难但巩固了国家,开拓了疆土;有的国家没有祸难却丧失了国家,失去了疆土。怎么能幸灾乐祸呢?齐国因为仲孙之难,而齐桓公成了霸主,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晋国因为里克、丕郑之难,而晋文公成了霸主。卫国、邢国并无祸难,却被敌人灭掉了。所以,别人的祸难,是不能拿来取乐的。司马侯接着说:“仅仅依靠这三点,而不修政德,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呢,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晋平公只好答应了。
后人将司马侯这一席话凝炼为“多难兴邦”,并以之为典,说明灾难能够激励人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使国家日益兴盛。同时,也暗含“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之意。唐人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无难失守者,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经历种种灾难。灾难可以磨砺一个国家的品格,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在大灾大难面前屹立不倒的民族;中华民族没有被一次次灾难所击倒,正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灾难之后才变得更加强大。
(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