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既要民主也要集中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07   点击数:


凡谋事贵采众议,而断之在独。

 

——·宋纁《古今药言·憬然录》

 

宋纁,明代著名官员,曾当过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古今药言》是他撰写的修身类著作。

 

谋划事情,第一要博采众议、集思广益,第二要当机立断。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决策既要民主也要集中。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韩诗外传》说: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xǐ xì ),视不出阃(kǔn),莽然而知天下者,以有贤左右也。故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

 

一个人看到的东西有限,但众人看到的,必定能弥补一个人视力的盲区;一个人听到的有限,但众人听到的,必定要广泛很多;一个人思虑问题,考虑不一定周全,众人考虑,就会想到各种可能性。对于官员决策来说,众人的眼睛、众人的耳朵、众人的大脑,就是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的延伸,能够弥补认识上的局限。

 

一个决策者过于自信,甚至自负,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建议,以自己有限的见识和智虑闭门决策,往往是想当然,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要博采众议,但需要决断的时候也要敢于决断。众人的意见七嘴八舌,往往会互相冲突和矛盾。如果完全被众人的意见左右,就无法做出决断,不能最终拍板,可能也要耽误事情。范晔在《后汉书·曹褒传》中说:作舍道旁,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作舍道旁,为什么三年不成?因为众说纷纭,各言其是,结果盖房子的人自己反而没有主张,做不了决断,下不了决心,以致三年还没有建成。

 

小说《三国演义》中,袁绍就是一个优柔寡断贻误战机的例子。袁绍在群雄逐鹿的汉末,拥有很多优势,而且帐下还有一众谋士帮助他出谋划策。但是对于谋士众口不一的建议,他既难以协调,也没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结果被曹操打败。曹操说他好大无谋,优柔寡断,郭嘉评价他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意思都是说他得到的意见头绪多但缺少要点,计谋多但没有决断。后人也评说他多谋寡断,有谋无断

 

所以,在关键时候,当机立断是非常重要的。众多的谋士的建议,只是决策的参考,而决策最终还需要负责人作出。总负责人也叫下最后决心的人,是最后拍板的人。

 

作为负责任的官员,决策中既要防止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也要克服优柔寡断,谋而不断。对于官员来说,过于自信自负,独断专行,听不进意见,就不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决策往往不周全、不科学。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方向,关键时刻不做决断,那么,一方面反映出决策者缺少决断能力,另一方面但也可能是无论哪种决策,都可能面临不好的后果,官员缺少担当,不愿意拍板负责。

 

汪天锡《官箴集要》说:凡理断狱讼,处置事务,皆当果决,不得狐疑犹豫,躭悞事机。若当行不即行,当断不即断,则吏胥投间抵隙,得以行其奸弊。故为政者,以果决为先务。是有道理的。

 

总之,决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独断专行和优柔寡断都是不足取的。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