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本在于造福百姓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06   点击数:


夫衣食者,人之本也。人者,国之本。人恃衣食,犹鱼之恃水;国之恃人,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无足则不可以步。故夏禹称:“人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是以为臣之忠者,先利于人。

 

——唐·武则天《臣轨》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上文中,为避李世民的讳,一些改成了。人和民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大为不同的。人包括君臣官民所有的人,而民则只是相对于君和官而言的一部分人,即庶民,也就是老百姓。所以,这段话中,有些应该换成,意思才准确。比如先利于人,就可以换成先利于民

 

如果不明白这个背景,望文生义,则以为这里讲的是人本思想。其实不是。这里是民本思想而不是人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很有影响的,孟子说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民本,就是说与君和官相比,民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人本思想。所谓人本思想,是说相对于上天、神,或者自然之类,人的地位更为重要。在人本思想中,人不但是最尊贵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天生平等,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武则天在这里的思想,把民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认为就是民本思想,因为作为君主,武则天实际上仍然坚持君主至上,以君为本。她重视民,是把民作为实现君主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像民本思想那样把为民作为目的。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尤其是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如衣服和粮食的生产者。衣服和粮食这种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是国家能够存在的基础。人对于衣食的依赖,就像鱼对于水的依赖。国家对于百姓的依赖,就像人对于双足的依赖。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足。夏禹就说,人们没有饭吃,我就不能使唤他们。做一件事情如果不能对老百姓有利,我也无法劝导人们去做这样的事情,因此大臣(包括官僚),对于君主的忠诚,首先是造福百姓。

 

作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武则天的眼光是长远的。治理百姓的官员是皇帝的代表,他当然应该忠诚自己的雇主皇帝。但忠诚雇主最重要的,是要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如果官员治理百姓,剥下以事上,把老百姓的东西都搜刮来献给自己的雇主,表面上看这是赤胆忠诚,实际上未必。因为老百姓被搜刮得太厉害,就会失去创造财富的能力,产出就要受到影响。而且如果老百姓过不下去了,就会反抗,朝廷要花很大的力气去镇压造反的百姓,能够得到的或许会更少。如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则可能发生唐太宗经常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颠覆性事件。

 

所以,要保社稷长久,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创造财富的老百姓能够从自己的生产中获利,给他们留下足够的生活资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能够做到这些的官员,就是最忠诚的官员。这种思想,是着眼于长治久安,并不是追求短期的收益。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君和民的双赢,甚至可以实现君、民、官的三方共赢。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