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鼎:常用“十思”座右铭照镜子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4   点击数:


杨鼎,字宗器,明朝陕西咸宁县(今西安市)人。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

 

 杨鼎年少时,家境十分贫寒,但他好学上进,每日手不释卷。在科举考试中,以乡试第一,成为远近闻名的杨解元

 

 杨鼎听说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的学问品德都好,便请求到那里完成学业。他刻苦攻读,得到陈敬宗的赏识。陈敬宗曾测试他的才学,观察他的品行,感叹道:闭门读书,安于贫贱,即使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也不会比他高出多少啊!

 

 有一位太守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杨鼎,杨鼎以未告知父母为由辞谢。太守于是转托杨鼎的同乡,时任兵部尚书徐琦做媒。徐琦先找到陈敬宗说:杨鼎家很清贫,太守家很富裕,杨鼎的父母得知此事,一定会开心的。于是陈敬宗一起劝杨鼎答应这门婚事。杨鼎却说:原宪虽贫,于道则富;猗顿虽富,于道则贫。鼎也敢贪富乎哉!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原宪是贫穷的,但是他安贫乐道,所以他在道德上是富有的;春秋时的富商绮顿虽然很富有,但是他只知敛财,所以他在道义上是贫乏的。我怎敢贪恋富贵呢?从此,陈敬宗更加喜爱杨鼎。

 

 公元1439年,杨鼎考中进士,名列一甲第二,即榜眼,被授翰林编修之职,后又被选入东阁(大学士殿阁之一)学习。之后,在担任几年监察御史后,公元1454年,杨鼎升任户部右侍郎。为勉励自己,杨鼎特意写下十思,置于座位一旁: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也就是说,要坚持仁义宽容、勤劳争先、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坚定勇敢等。

 

 既然是座右铭,就应该朝夕观览,时时自省,处处自警。杨鼎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清正廉明,廉洁自律,经手银钱无数,但是一毫不染,声誉很好。他曾对人讲:吾平生无可取者,但识廉耻二字耳。他还在家乡兴建静善书院,请老师教育家乡子弟。遇到饥年,则以全部积蓄赈济乡里。

 

 后来,杨鼎出任户部尚书。当时,陕西延绥地区常有兵事,需要驻扎大量兵马,给朝廷造成了不小财政压力。朝廷商议,准备预征边饷以减轻财政支出。杨鼎对此坚决反对,他上疏指出:陕西一带的流民常常有数万之多,急之容易生变,置之又有后忧。可在当地暂设监司一人,专门管理对于流民的安抚问题。如果这些流民愿意入当地籍贯的,就让他们居住下来,和守臣一起练士马,修城池;如果不愿意入籍的话,就给点路费,把他们遣散走就行了。如此一来,陕西一带不难安定。明宪宗认为杨鼎见地深刻,随即准奏。事实上,朝代的倾覆更迭,往往不是外敌入侵所为,更多是内乱所致。杨鼎此番言论,可谓深远!

 

 湖广一带连年遭灾,而官仓里的粮食已赈济一空。杨鼎又上疏建议:将官仓所储银、布卖出,换取大米备灾。允许以粮赎罪,商人输粮入仓后,凭证可到转运提举司支取食盐,还可以粮折钱、以粮代欠税等。杨鼎的建议被采纳后,各仓库都有了储备粮。杨鼎提出的这些措施,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缓解了社会矛盾。不久,杨鼎因功加官太子少保。

 

 公元1479年秋,杨鼎一再上疏请求退休,明宪宗拗不过,准其告退,并命给杨鼎月米二石,仆役四人,直至终身。明朝大臣退休有赐俸的,始于杨鼎。

 

最能够体现杨鼎为官准则的,是他那十思座右铭。几百年过去了,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维宏)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