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不带江南一寸棉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9   点击数:

况钟,字伯律,明朝江西靖安(今江西省靖安县)人,曾三任苏州知府。

 

 况钟年幼时家境贫寒,但他聪颖好学。公元1406年,况钟被县令俞益选中,成为礼曹吏员。9年任期满后,俞益向时任礼部尚书吕震推荐,经永乐帝面测,况钟被任礼部六品主事。在任上,况钟勤廉谨慎,处事干练,任劳任怨,深得朝廷赏识,升任礼部仪制司郎中。

 

 公元1430年,受蹇义、胡濙等重臣推荐,明宣宗选派况钟前往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之府苏州,担任知府一职。

 

 到任后,况钟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顿吏治。苏州府赋役繁重,官吏多奸滑之徒。到任之初,况钟不动声色,暗中考察。他处理事务时,让下属都围在身边,自己装作不懂政务,事事询问左右人的意思,并按照他们的意见办理。这些属吏都以为况钟愚钝无能,糊涂可欺。三天后,况钟再次召集属吏,严厉责问:之前有些该做的事,你们不让我做,有些不该做的事,却强迫我做。你们贪赃枉法,欺上瞒下,其罪当诛。况钟一一宣布他们的罪行,并将情节特别严重的几个人立即处死,又裁撤了一大批平庸无能的属官,惩治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官员。很快,苏州府的风气得以扭转,吏治逐渐清明,百姓也都遵纪守法了。

 

 苏州府虽然土地肥沃,但是税粮过重,苛捐杂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曾一度出现大规模人口逃亡和土地抛荒的现象。况钟实地调查核算,多次向朝廷上疏,力争减省苏州的重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朝廷多次赦免了苏州名目繁多的不合理赋税,最后,每年减省一百五六十万之数,俱为永制,这无疑大大减轻了苏州百姓的经济负担。

 

 后来,况钟在江南巡抚周忱的支持下,广设济农仓,建立起粮食储备制度。在况钟科学有效的管理下,济农仓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他在苏州府任职13年,当地发生过各种灾情,但没有灾民饿死,社会秩序始终安定。

 

 况钟办事精细周密。他手头经常有两个记事本,专门记录善事和恶事,作为奖惩官员和劝诫百姓的依据。况钟又建通关勘合簿,作为办理公务、交接公文及银钱出入的凭据,还置有登记漕粮损耗情况的纲运簿和登记驿站住宿开支情况的馆夫簿。他把官府事务记录得详详细细,谁也不敢擅自妄为,杜绝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况钟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慷慨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大力推荐那些才学优长、品行端正的儒生。

 

 况钟事事根据朝廷法令办事,处处关照百姓的艰难困苦,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公元14313月,况钟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当地三万多百姓联名上书朝廷,请况钟回苏州任职。皇帝顺应民意,虽服丧期未满,但允许况钟回苏州任职。

 

 公元1440年,况钟9年职满,因功赴京要例行迁任,饯送者数百里不绝。苏州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唱着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的歌谣,带着送别礼物等候在道路旁,挽留他继续留任苏州。况钟深受感动,写下一首《拒礼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数万百姓联名上书挽留况钟,于是明英宗下旨:既有军民人等保留,着复任,吏部奏升正三品,署知府事。次年正月,英宗又降旨: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这是自明朝建立70余年来从没有过的礼遇。

 

 公元1443年,况钟卒于苏州知府任上。郡民罢市,奔走相告,捶胸顿足,如哭私亲。苏州七县民众俱来哭奠,就连邻近的松江、常州、嘉兴、湖州等府的百姓也络绎不绝前来吊唁。为了缅怀况钟的德政,百姓集资建立况钟祠堂以示崇敬。

 

勤于政事,孜孜爱民,兴利除弊,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人称况青天。因受百姓爱戴,三任苏州知府。明代未经科举由吏员升任官员且政绩显著者,况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维宏)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