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大事不糊涂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03   点击数: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北宋初年著名宰相。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非常有名的联语,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诸葛亮我们都特别熟悉,一生兢兢业业死而后已,那么,北宋宰相吕端到底糊涂不糊涂呢?

 

 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年少时便敏捷聪悟,刻苦好学。为官后,吕端始终清廉正直,对功名利禄十分淡然,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他糊涂、不合时宜的表现。

 

吕端任蔡州知州时,并没有因为贬官至此而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相反迎难而上,做出了一番事业,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蔡州官民上奏,请求上级让吕端留任。

 

 后来,宋太宗任用吕端为相。吕端担心与自己同时为官的寇准,会因自己先当上宰相而心中不平,于是请求皇帝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和宰相轮流在朝会时充当领班并执掌朝政事务,在政事堂议事时并列而坐。宋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几年后,吕端就把宰相之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做参知政事。

 

 吕端为人低调,很少当众发表高谈阔论,很多人便误认为他是个“糊涂人”。但正如宋太宗所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北宋时,天下时有战事发生。西夏李继迁造反,朝廷出兵平定,抓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把她处死,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的意见,寇准表示同意。寇准退朝时,吕端正好碰到他。吕端猜想朝中一定在谋划大事,就询问寇准,说:“边关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让我知道,但若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当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准于是将事情原委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后认为这样处理不妥当。

 

 吕端立即上奏劝说。他引用秦、汉项羽欲杀刘邦之父的故事为例,告诉太宗:“李继迁是反叛之人,即使杀了他的母亲,也未必能逮住他。这样做只能结下更大的冤仇,坚定他的反抗之心。”吕端还提出建议,将李继迁的母亲妥善安置在延州,好劝服李继迁归顺朝廷。太宗认为很有道理,同意了吕端的建议,后来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吕端面临大事时的清醒镇定。

 

 公元997年,太宗病危。宦官王继恩担心太子(宋真宗)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就串通皇后,勾结一些朝中官员,打算拥立楚王为帝。


 吕端事先察觉到这场阴谋,于是整日陪着太子。太宗驾崩后,皇后立即派王继恩前去召见吕端,计划逼吕端同意立楚王为帝。吕端知道有变,将王继恩锁在阁中,并派人看守。自己则同大臣们入宫,说服了皇后。

 

 宋真宗即位,垂帘召见群臣。吕端肃立殿阶之下,不行跪拜之礼。他请求侍臣卷起帘子,登殿仔细查看,确认是真宗本人后才走下殿阶,率群臣叩拜。

 

 真宗每次接见辅政大臣,唯独对吕端很恭敬,郑重行礼,不直呼其名。因为吕端身体肥胖,朝堂台阶较高使他吃力,宋真宗特地命工匠为吕端制作木阶梯,还加封吕端为右仆射。

 

 吕端做了多年宰相,从不积财。去世后,其子生活贫寒,又临近婚嫁之期,于是把家中的住宅抵押出去。真宗知道后,从皇家库藏中拿出500万钱帮他赎回住宅,又另外赐给了一些钱物,让他们偿还债务。

 

◆其实吕端一点也不糊涂,他是少有的“明白人”。对于吕端而言,糊涂是看透个人荣辱的恬淡胸怀,不糊涂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吕端的不糊涂,不但表现在他对国家的担当上,也体现在勤政为民、俭约自律上。

 

(维宏)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