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一条微信,是借汉字说社会现象的。其中说“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似乎是在借简化字说事:所谓“常回家看看”,说的好像就是“親不见”;所谓“用真心去爱”,针对的似乎就是“愛无心”……
说到简化字,有两个人印象深刻。一位是著名诗人,他专门写过一本书叫《正体字回家:细说简化字失据》,说某些字简化得不尽合理。不激烈,但十分有趣。一位是著名导演,他曾经提议,希望中小学能教给孩子们部分有生活含义、反映祖先智慧的繁体字。有没有可能不说,但一定有好处。
不约而同的是,他们都提到了“爱”字。不论从造字的角度说,还是从解字的角度说,“愛”字中的那个“心”字都必不可少。但大家似乎都认为,简化字“爱”字中已经没有“心”了。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简化字“爱”由繁体字“愛”的一种草书而来,繁体中的那个“心”字则以一横的形式出现在简体字中。
《说文解字》:“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心”字都保持着一个包围或半包围的结构,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但外形逼真,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血管的纹路。从隶书开始,“心”字就开始散开,到楷书时已经“分崩离析”了。
在草书作品中,特别是“心”作为其他字的部件时,比如思、惠、忘、志等等,常常被写成或长或短的一横,“爱”字并不是孤例。在简化字“爱”中,代表“心”的那一横仍然处在中心位置,就像心脏处在人体的中心位置一样,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