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谦虚谨慎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18   点击数:


谦之系人大矣。初仕者,公厅谒接,拜揖之仪,在邑令则有宪纲,有仪注,一瞩了然。有佐尉则无此,当先询诸同官,或讯之左右,随彼成规,执我恭敬。各地礼节不符,似难胶柱鼓瑟,嗟夫!世人事上多媚,御下多高。高者固非谦,而媚者亦失谦也。惟寓谦于正礼之中,持敬于行谦之际,斯为善谦者矣。

 

——·佚名 《初仕要览》

 

这里说的是一个人当了官,要非常注意谦恭、谦逊、谦让、谦虚、谦和,不要傲慢无礼。人们最常见的是对上面谄媚,对下面傲慢,这两者都是不对的。按照古代礼法的规定对待上级和下属,就对了。

 

这个道理,清朝的金缨在《格言联璧》中也有表述:君子之事上也,必忠必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官场尤是,古代礼法就是规范这种等级秩序的。虽然古代规范等级秩序的礼法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但是,与上下左右相处时保持谦虚、谦逊、谦让和谦恭,既不傲慢无礼,也不卑躬屈膝,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上保持谦恭,是不难做到的。古代官场下级对上级傲慢无礼的很少见到,如果有,也很快会被淘汰出局。对上谦恭谦卑的则是常见。因此,一个官员对于上级的态度,需要注意的不是不够谦,而是谦得过分,从谦恭流于谦卑,从谦卑流于卑贱、轻贱,流于谄媚。

 

谦恭和谄媚的区别在于,谦恭尽管在态度上行为上礼节上尊重对方,表现得彬彬有礼、恭敬和气,但并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操守和原则去取悦对方、迎合对方。而谄媚则是刻意贬低自己,自轻自贱,卑躬屈膝,曲意迎合,以此取媚对方、讨好对方,达到让对方高兴满意的效果。

 

所以,官员要做到谦恭,难在两点,一是对上,谦恭而不谄媚;二是对下,要能克制自己的傲慢,做到谦恭下士。

 

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战国时期,魏国的太子击出门,遇到田子方。太子很谦恭,下车伏谒,但田子方却不还礼。太子击很生气,问田子方:是富贵的人待人傲慢呢,还是贫贱的人待人傲慢?田子方回答:贫贱的人对人傲慢。富贵的人怎么敢傲慢待人?国君如果傲慢待人就会失去他的国家,卿大夫傲慢待人就会失去自己的领地。失去国家的君主不可能以国君的名义被对待,失去领地的大夫也不可能以大夫的名义被对待。读书人贫贱,建言不被采纳,行为不合要求,就穿上鞋子离开罢了,到哪里还不是一个贫贱的人呢。太子击受到教育,深表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身居高位为什么反而应该对处于卑贱地位的人予以充分尊重和谦让的道理。因为高贵者不谦让不谦和,就是失去高贵,成为卑贱者,而卑贱者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因而无需卑躬屈膝。高官为什么对下属保持谦恭,官员为什么要对士绅百姓保持谦恭,道理就在这里。

 

一个官员如果不能对下谦逊,就得不到下面人的服从和拥戴。倨傲无礼地对待下属和百姓,必然招致人们的反感抗拒,离心离德。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乎一”“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并终生推行为己训。曾国藩在对待比自己级别低的官员时,往往表现得非常谦恭。1858年,曾国藩复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将来需要打交道的大大小小官员,包括武将。他甚至还亲自跑去拜访长沙县令,而县令是古代官场最小的官了,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县令官小而有倨傲之心。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