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治理需要集思广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09   点击数:


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视不出阃,莽然而知天下者,以其贤左右也。故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故明主使贤臣辐凑并进,所以通中正而致隐居之士。《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此之谓也。

 

——·韩婴《韩诗外传》

 

这段的大意是,天子居住在大厦之下,帏帐之内,视野不出宫门,但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是因为有贤明的左右大臣。一个人看东西,不像众人看东西看得那么清楚;一个人听东西,也不如众人听到的那么明白;一个人考虑问题,也没有与众人一起考虑那样周到。因此,贤明的君主能够让贤臣辐辏并进,招纳藏匿在民间的隐士。《诗经》说:先民曾经说过,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这里强调的是,统治者要向民间草野百姓征求意见,了解舆论,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这样就能够做到耳聪目明,虽然身居九重深宫,足不出户,也能做到了解天下的事情,掌握天下的信息。

 

中国古代本来是注重从民间了解舆论、信息和治理意见的。

 

先秦时期,朝廷就有让人敲着木铎,到民间收集诗歌的习惯。而收集民歌当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从中观风,了解民情舆论。到了后来,虽然采集民歌以观风的习惯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遇到重大事件时,朝廷往往也要求百姓上书直言施政得失。一些地方官员也设立意见箱之类,让百姓将意见投入箱中,收集百姓建言。

 

虽然人们一直认为,好的执政,需要掌握下情,还需要集思广益,采集更多意见建议。做好这些的最好办法就是听取民间舆论和意见。但是,在先秦采风之后,国家既没有这样的制度,也没有这样的机构,去采集民间舆论。这当然使得采集舆论,询于刍荛成为空谈。

 

清末,有一位颇有影响的民间思想家,叫做包世臣,曾经提出进行国家机构改革,设立审官院,主要职能就是征集、审议民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意见建议,包括故宦、儒生、农民、吏卒,都可以向审官院提出经国方略。民众的建议可以用非正式的格式书写,密封后将信件交给知县封装,然后通过驿站传递到审官院。审官院将收到的所有提案进行分类,并予以适当审查。如果看起来没有价值则会退回给发件人,如果是可以实施的有价值的提案,作者会被征召前往京城,沿途花费都由政府负担。在京城的审官院将对其提案进行问询,作者可能被分配到中央政府相应的岗位。

 

包世臣的建议,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也建议设立类似的机构,征集民众对政府的建议。

 

包世臣和康有为建议的这种制度和机制,在君主专制社会是无法落实的。只有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人民当家做主之后,先民所期待的询于刍荛才变成现实。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得到根本的保障。国家大事由人民说了算,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智慧。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