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才积极性不能靠强迫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14   点击数: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明·朱元璋《大诰》

 

这段话的意思是,全天下每一寸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君主的臣子。天下读书人学到了才学技艺,却不为君主效力,相当于异教徒。将他杀死,把他的财产没收充公,都不为过。

 

在古代,君主对于人才还是相当客气的。比如汉代,从武帝开始,一个人如果有特殊的才能德行,官府就要征辟。皇帝征召称,官府征召称。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那时候,皇帝可以征用一个贤达,但这个贤达也可以拒绝被征用,皇帝不能逼迫。一些很有名望的人往往拒绝皇帝的征辟,皇帝也不会认为拂了面子而恼羞成怒,往往还会很高调地继续征辟,如刘备之三顾茅庐一样。这表达一种放下身段求贤若渴的姿态。那些不断拒绝征辟的高人,或许是用多次拒绝皇帝来抬高身价,也可能是真的不想当官。朝廷并不会怪罪他。

 

征辟制实行的时期,主要是魏晋门阀士族期,高门大族的名流们,本来并不热心做官。到了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取士,不再实行征辟,天下读书人都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想龙门一跳而成为国家官员,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情形,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不用他虚心征辟 ,读书人都挤破头了。不过科举取士之时,仍然有读书人拒绝科考,拒绝出仕做官。这可能是因为生性闲散,不想当官,也可能是不认同当朝的某些做法。对于这种情况,唐宋时期的君主,基本上是持任其自然的态度的。

 

到了朱元璋时期,情况就不同了。

 

洪武初年,朱元璋下命令征召读书人出来做官。江西贵溪县的夏伯启叔侄不愿当官,就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了。朱元璋亲自进行审问,夏伯启叔侄被枭首示众,全家都被籍没。和夏伯启叔侄一样被朱元璋杀死的还有苏州人才姚润、王谟,他们也是被征不仕”“皆诛而籍其家。朱元璋说,你当年在乱世里仓皇奔走,命若悬丝。如今你靠教学为生,恬然安逸,不必担忧遭到侵暴,也不怕被别人夺走家产。你过上这样幸福的生活,究竟靠的是什么?你靠的是我!是我让你不再担心被侵暴,被抢劫,是我让你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我就是你的再生父母。你却把自己的手指砍掉,不想为我这样的再生父母服务!

 

于是朱元璋又亲自写了一篇文章《严光论》来阐述他的思想。严光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老朋友,刘秀当皇帝后他隐姓埋名,不愿出山当官。刘秀把他请到朝廷,晚上和他睡在一起,严光却把自己的臭脚架在刘秀的肚子上。后来刘秀多次征召他当官,他都拒绝了。刘秀只好让他潇洒自在地做一个在野百姓,随意去哪儿垂钓消遣。这桩轶事在历史上一直是美谈,但朱元璋却认为严光大逆不道。

 

他写文章说,赤眉、王郎、刘盆子等辈混乱未定之时,你严光到哪儿钓鱼呢?那种乱世,你带领老婆孩子,连求食顾命都顾不上,哪里有优游垂钓的快乐?你现在有地方钓鱼,也是君主给你的莫大之恩,你还不愿意为君主服务。因此,我看当时最为罪大恶极的,就是严光这些人。好在严光那时候早已作古,灰飞烟灭了,不然恐怕会被焚尸扬灰的。

 

朱元璋显然是求贤若渴,希望天下人才都来为自己效力,只是这种强迫的办法,大概不是好办法。

 

(梁发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电话:0938-8365817   E-mail:gsjdjjs@163.com   邮编:741001    来信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7号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

版权所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赤峪路107号  甘公网62050202000260  陇ICP备11000498号

站点建设维护: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