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有胥吏,原以供书写而备差遣,其中虽不乏勤慎之人。然衙门习气,营私舞弊者居多。苟本官严于稽查,善于驾驭,则奸猾者亦皆畏法而敛迹,否则纵恣无忌,虽勤慎者亦且相率而效尤。此胥吏之不可不防也。
——清·田文镜 李卫 《州县事宜》
胥吏是一个统称,平常也写作吏胥、吏役、书役,包括胥和吏,是衙门内十分重要的两种工作人员。如上文所说,吏是衙门供书写的,胥则是被差遣的。
明清时期,州县衙门仿照中央六部,也有六房三班的机构设置。吏是在六房中从事文书管理工作的人,文书卷宗的起草、誊抄和归档,清丈土地后的造册,田宅交易登记,接受状纸并转呈知县,官府文告张贴,执照与许可颁发,与上级衙门文书沟通等,都是吏的职责。这些职责都与文书有关,所以,吏也叫书吏,或者吏书,在户房的叫做户书,刑房的叫刑书。有时也简称为“书”,如“小书”“帮书”“青书”“白书”“书办”等等。《水浒传》里的押司宋江就是刑房的书吏。
除了吏之外,衙门还有一些打杂跑腿以供差遣的更低级的衙役,在三班当差,简称役,也叫胥。三班是站班、捕班、壮班,在这三班跑腿的分别叫做皂隶、快手和民状。衙役属于老百姓承担的职役,但一般良民百姓不愿意承担,往往由一些品质恶劣之地痞流氓包揽。《水浒传》中的董超薛霸就是衙役的典型。在古代,衙役属于贱役,自己以及儿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得当官,不得与良民通婚。
古人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其实也可以说,“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古代官府,尤其州县官府,官员是频繁更换流动的,而官府中的各类胥吏则基本上没有什么流动性。一个胥吏在一个地方一个岗位,可能就是一辈子,往往还可能是世袭的。
所以,南宋政论家叶适有句名言:“官无封建,吏有封建。”这里的封建,主要是指职业世袭,即世世代代从事这个工作。实际上,从南宋叶适发现这个规律到清朝结束,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改观,甚至在明清还有加重的趋势。
官员要治理好一个地方,需要胥吏的配合。但胥吏们有无数的手段可以“围猎”一个新来的官员。如果这个新来的官员,恰恰是个刚刚通过科举考试的新手后生,在既不懂业务,也不懂当地州情县情的情况下,一上任,往往就会被奸猾的胥吏欺骗蒙蔽,落入陷阱。一旦被这些人抓住把柄,这个官员就可能被他们绑架裹胁。胥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被胁迫的官员却不能制约。一个官员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被毁了,这确实是很可惜很可怕的。
虽说州县官是亲民之官,但实际上离百姓最近的,是这些形形色色的胥吏。州县官需要监督、约束、统驭胥吏,让他们开展各种治理工作。因此,从严要求胥吏,是非常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官员要有一身正气,以身作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行。”
(梁发芾)